柿子论坛

首页 » 生长环境 » 问答 » 父母要学会从孩子的冲突中撤离下
TUhjnbcbe - 2020/12/27 15:52:00

大家好,今天的瑶瑶姐也是准时报到的一天……

今天我们接着昨天的话题继续分享。

尼尼,晚餐好了,进来吃饭吧。”妈妈对在院子里玩儿的6岁的孩子喊。“好的,一会儿就来。”爸爸和妈妈在桌旁坐下来,等了一会儿,见尼尼还没有来就开始用餐。过了一会儿尼尼跑了进来,看父母已开始吃饭,并没有招呼他,有些不自在,在自己座位上坐下,挑剔地看了看面前的盘子:“又是炒芹莱、土豆丝,我不爱吃,我要吃牛肉炖柿子!”“不要闹,尼尼,家里没有现成的牛肉,要到市场上去买,还要用高压锅煮熟,今天就吃这些,明天我们再做好不好?”“不,我今天就要吃牛肉炖柿子。”“好孩子,快吃饭。”“我不。尼尼将身体仰靠着椅子背,将眼睛盯着天花板,一副没完没了争执下去的样子。一直未开口的爸爸很生气,说“你妈做什么你就吃什么,再这样闹下去就回自己的房间。”尼尼转身离开了,但不是回到了自己的房间,而是跑到外面找朋友玩儿去了。

父母让尼尼吃饭却毫无效果,不难预料下次尼尼会变本加厉,让父母感到无可奈何。不管尼尼是真的不愿吃芹菜土豆丝,还是他不饿,或只以此为借口挑起事端,事件发展到权力的较量,爸爸要命令尼尼吃饭,尼尼却拿定主意不吃,看你怎么办。如果爸爸硬将饭菜灌入孩子的嘴里,甚至更强烈点将尼尼打一顿,其结果是孩子大哭一场,不能继续晚餐,父亲是否就胜利了呢?没有。在尼尼眼里,他成功地挑起了事端,使父亲气急出手,却仍不能使他吃饭,他还是成功了。因此眼里虽然要流着委屈的泪水,但心里在品尝着成功的喜悦。


  

试想,如果父母采取另外一种方法处理这件事会怎样呢?

尼尼走进餐厅,看到父母正在用餐,自知来迟,不免有些不自在,看见父母不招呼他,心里不免有些不大舒服,便借题发挥起来,看他们有什么反应。“我不喜欢吃芹菜土豆丝,我要吃牛肉炖柿子。“今天晚餐是芹菜土豆丝,只能这样了,你若喜欢吃牛肉炖柿子,明天我们可以做。”妈妈告诉尼尼然后继续用餐。“不行,我不喜欢芹菜土豆丝,我要吃牛肉炖柿子!”爸爸妈妈没有反应,也没有回答的意思。尼尼等了一会儿:“那明天咱们吃牛肉炖柿子。”妈妈很快回答说:“可以,我明天去买,快吃吧。”尼尼端起饭碗吃了起来。


  

这里没有转变到冲突的地步,是因为父母的态度掌握得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家庭一边吃饭一边争论或者父亲在饭桌上教训孩子,结果饭也没吃好,自己生了一肚子的气,还没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相反,第二例中,父母在讲完自己该讲的话后,没有与其边吃饭边争论,在餐桌上教训孩子,而是从冲突中撤退。


  

在大多数这类冲突中,我们应很熟练地从冲突中撤退出来,孩子们的反应是可以预料的,也是很有趣的。孩子们十分依赖与父母之间的联系,只有如此才能有安全与归属感。父母的撤离,留给孩子一个孤独的感觉,这样的局势是孩子们很不喜欢的。他们很快会意识到,只有改善自己的行为才能避免这种局面,不然的话爸爸妈妈都会不理自己了,是很难受的事。有时特别是孩子在被父母冷落后,会想到自己的错误,或者很没理,或者很不好意思,他们会主动找机会悄悄跑到妈妈身边,嘻嘻哈哈或磨磨蹭蹭,以表示自己现在很乖。


  

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故意挑衅,看看自己究竟能将父母推到哪里,界线是什么,或者是想探知父母对自己怎么样,他们是不是有办法对付自己,就像捉迷藏那样。父母应该从他们的挑衅行为面前即刻撤离退出,等于告诉孩子“你走得太远了,这里就是界限”。孩子们会很快地领悟到其中的道理,调整自己的行为,重新回到与父母合作的状态。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啦,我们明天再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父母要学会从孩子的冲突中撤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