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进入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就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
霜降节气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霜降节气主要有赏菊、吃柿子、登高远眺、进补等风俗。
霜降节气三候
一候豺乃祭兽
“豺乃祭兽”这个词最早出现在《逸周书》中:“霜降之日,豺乃祭兽”。意思是说此节气中豺狼开始捕获猎物,并以先猎之物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方铺而祭秋金之义。如同人间新谷的收获,用以祭天,以示回报,并以此祈祷来年风调雨顺。
二候草木黄落
秋尽百草枯,霜落蝶飞舞。秋天,西风漫卷,催落了叶,吹枯了草。逐渐寒冷的气候,将大自然所有的生命力进行了一次次毁灭性的摧残。而人的情感,也进入深沉的低谷。
二候草木黄落
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经过了生机勃勃的春,热闹蓬勃的夏,收获喜庆的秋,生命的轮回,又进入休眠的状态。蜂蝶不见踪迹,蜇虫无声,都为经历漫长的冬天而作准备。那是以修行的姿态,期待来年的新生
霜降节气习俗
吃柿子
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还能补筋骨,柿子是非常不错的霜降食品。泉州老人对于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有些地方对于这个习俗的解释是: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
赏菊
霜降期间菊花盛开,古时此节气多赏菊。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上有记载。“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成为生命力的象征。霜降时节,正是秋菊盛开的时候,我国很多地方都会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崇敬和喜爱。
进补
民间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霜降时节,天气越发寒冷,民间食俗也非常有特色。人们认为先“补重阳”后“补霜降”,而且“秋补”比“冬补”更要紧。因此,霜降时节,民间有“煲羊肉”“煲羊头”“迎霜兔肉”的食俗。
霜降养生
预防关节疼痛
霜降节气要谨防“风寒湿痹”,中医学认为,风、寒、湿邪是导致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
这个时节气温骤降,寒邪凝滞关节,使气血运行不畅,血脉不通则痛。有关节炎的人群,以及老年人和女性尤其要注意下肢保暖,以防足部或膝关节受凉。
预防胃病和湿疹
霜降时节,寒邪易犯脾胃,导致胃气郁滞,脾胃失调而发胃痛。有慢性胃炎人群尤其需要注意胃部、腹部保暖,且饮食避开寒凉、生冷食物,防止寒邪伤及脾胃。平时可通过艾灸、敷贴预防保健,预防胃病复发。
深秋天气干燥,还有燥邪当令,皮肤容易干燥脱屑,此时内衣、鞋袜等贴身衣物应尽量选择棉质衣物。干燥性肌肤及慢性湿疹人群应适当使用润肤霜保证皮肤的湿润度,防止湿疹加重或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