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这片红色沃土上,哪里不是柿子树生长的地方?或许春夏两季到处绿叶婆娑,掩映了这种树貌不出众的身影,但一到深秋山旮旯子便随处可诵“柿叶翻红霜景秋”诗意了。除了为一方寒山瘦水增光添彩,柿子树还是传统意义的“铁杆庄稼”,《救荒本草》说“诸柿味甘,性寒、无毒”“食之皆善而益人”。《酉阳杂俎》列说柿树有“一寿、二多荫、三无鸟窠、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之“七德”,足见人们对这种树的喜爱。
童山秃崮的麓坡旁、硗确荒凉的岭顶子上,柿子树茕茕兀立,像是铁丝锻打焊接起来的艺术品。它将盘旋苍劲的树根如钉子样楔进磐石巉岩的缝隙间,抓住仅有的一点土努力向上生生不息。无声岁月里,它将沧桑镌刻在浮云和石头里;张扬声色的季节中,它将苦涩默默转化为蜜桔的甘甜。数不尽的风雨雷电锤炼它不屈而抗争的虬枝,整个树头如火炬上一簇簇凝固的烈焰。
《救荒本草》列举了牛心柿、蒸饼柿、盖柿、塔柿、蒲楪红柿、黄柿、朱柿、椑柿等诸多品种。对于沂水人来说,柿子树不过是一种硬杂木罢了,任其料峭于荒野中自生自灭。现在村里年轻人多外出打工、定居,人工费用高涨,即便柿子熟了也难请人采摘,霜打雪沁一盏盏红灯笼照耀枝头。
柿果的成熟时间很长,从四五月份初夏青果一直到十月暮秋的烘柿,差不多得半年时间。柿子很早就被人采食利用。《礼记·内则》记载柿子与瓜,桃,李,梅,杏,楂,梨等,都是日常应时果品。李时珍说“生柹(柿子的别称)置器中自红者谓之烘柿”,口感比《救荒本草》所说摘取的“软熟柿(自然成熟)”肯定稍逊一筹。深秋中挂在枝头的柿子经过冷风浸染、晨霜漂打,由青硬涩黄逐渐饧成猩红柔软的“皮包水”,摘时稍微不慎就会撕脱蒂把。烘柿捧在手里剥开点皮撮嘴吮咂,果肉的流质细腻甘甜,间或带着山野秋意的丝丝沁凉,让人欲罢不能。倘若爬到树上边喝烘柿还能举目望极,看万山红遍、秋木萧瑟,油生指点江山的豪情壮志或抑或触目伤怀的情愫,物喜己悲也算是吃出来的情感体验吧。至于“吃柿子捡软的捏”成了老实人吃亏的缘由,那是人性善恶、社会道德取向的问题,与吃与柿子一毛钱的关系也没有。
除烘柿外,生柿子可以漤着吃,李时珍称其“醂柹”。将柿子放在温吞水里浸泡一晚、或者是抹上酒用塑料布包起来一段时间,柿子就涩味褪尽而爽脆甘甜,这个城里多有商贾售卖。在现代科技的干预下,一种柿子自带脱涩,摘下来就能吃。风味亦不殊恶,算是聊胜于无的媵代吧。本来美食是假于天时地利人和的造化,倘若追求片面一点之优势,自然是以牺牲其他方面而襄助所谓的成功,至则至矣,此长彼消往往得不偿失。
《农政全书》还有柿子“佃民干之,以当粮也”的记载,“干”是柿子深加工的一种方法,《本草纲目》中白柹即“干柹生霜者”,“其法用大柹去皮捻扁,日晒夜露至干,内瓮中,待生白霜乃取出”,这和夏蔚镇张师傅旋柿饼手艺大同小异。只不过张师傅镟的柿饼露天堆放在箔帐上,白天摊开晾晒,边趁着软和捻扁。等到一定程度存储到荫凉处,用旋下来的柿子皮包覆遮盖,柿饼就能析出白色的“柿霜”。
《救荒本草》里有柿实“不堪为干”的异见,大抵是因为“宣、歙、荆、襄、闽、广诸州”的柿子如华山所出一样,都“皮薄而味甘珍”,只适合生吃。沂水也不是所有品种的柿子适合镟柿饼。镟柿饼最好的当属“水柿子”,这是一种本土柿子,个小皮厚,插在镟床上容易操作,成品也格外劲道好吃。沂水崔家峪、夏蔚、高庄等地还零星有些这样的柿子树。
几棵五六十年树龄的柿子树,是张师傅家一笔重要的财产。农历九月上旬镟柿饼,虽然腿脚不甚利索,他还是在老伴的扶托下,好不容易爬上柿子树。老伴也手脚麻利地爬上树头帮助采摘。年龄整整差了一旬的两人通过“换亲”组成一个家庭,他们的感情像这柿子树一样,屹立在穷山僻壤的天地间,风风雨雨几十年。
柿饼也叫“耿饼”。传说商朝十四世国君祖乙将弟祖丙封于耿地,建立耿国并立祖丙为国君。后来耿氏族人尊祖丙为耿氏之祖。腊月初五祖丙诞辰,供品就有柿饼。“思”“柿”此地发音不分,柿饼也就谐音为“思丙”了,与思念祖丙的主题相吻合。
另一说法是,菏泽耿庄柿子个大皮薄,便于加工。柿饼一度选为贡品。且耿氏家族制作柿饼工艺特殊,堪称一绝,有“曹州的耿饼自来霜”美誉,后被皇上命名为“耿饼”。《儒林外史》一书中记载王冕答谢秦老汉的礼物中,就有一包耿饼。
张师傅镟的柿饼软糯甘甜,方便携带可以致远,足慰城里人思乡的馋喙。柿霜富含甘露醇、葡萄糖、果糖、蔗糖等,李时珍称其“乃柿中精液,入肺病上焦药尤佳”,对喉痛咽干、口舌生疮等症有很好的疗效。柿子还可以酿酒、造醋,树根是优良的根雕材料,也是公园等地不可多得的景观树。因此在一些诸如范峪村、石屋峪村等“一见石头”的小山村,充分理解“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发展战略的深刻含义,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利用好这些看似闲杂无用的资源,从树上摘金、石窝窝里求财不是不可能的发展趋向。
而作为一种嘉树,除“七德”外,柿子树还因“柿”“事”谐音而穿凿附会为代表喜庆吉祥的文化符号,与身边的民俗民风、精神文化,相伴而生,代表着人们的祈愿、希冀、祝福、追崇,通过诗人的赞颂、画家的摹写、歌者的引吭,尽情地表达着人性为善为美的光彩一面。
柿子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