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情系高塘塬上柿子炒面邢华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底多少钱 http://m.39.net/pf/a_4527139.html

情系高塘塬上柿子炒面

邢华

每年秋末初冬,高塘塬上挂在树上的柿子映红了天。塬上人家每家最少也有两三棵柿子树。小时候记得队里分柿子树是按家里人口多少分的,家里人口多的分的柿树多或大。我家人口少,分了两棵小的柿树。一棵是离家比较近的扁柿,这种柿子软了吃口感不是很好,但适宜在红了时候摘下来削柿饼。又一棵是离家比较远在野外地里的小尖柿,当地人叫guagan柿,这种柿子皮薄。软了时候从尖部位指尖轻轻划个小口,柿子皮就一圈圈脱了下来,露出朱砂红的柿肉,轻轻咬一口,沙沙甜甜的感觉瞬间沁入心肺。

柿树,生长力特别强的树种,荒沟野坡,沙石土坎,只要扎根就能成活,不再需要人浇水施肥便能枝繁叶茂。尽管我家两棵柿树小,但每年都能硕果累累。冬季除削柿饼储存外,吃不完的软柿就做柿子面,当地人叫“搓柿粑子”。柿子和炒熟的大麦,或炒熟的小麦、玉米、*豆拌一起晒干,然后磨成粉,当地人叫“chao”。用当下时髦的说法叫柿子深加工,也可以叫柿子转化性储存。曾寻思当地为何把这种粉面叫做“chao”,可能就取自“炒面”的意思,精简一个单音字“chao”。

柿子软了时候,特不容易储存,当地人就想了此种方法,给“稀溜”的软柿子找了稍微硬的粘着物“炒熟的粗粮”,然后阳光附体让“软和硬”结合物变干,再经过磨面机作用变为柿子粉面。既不浪费柿子,又让人在没柿子时日尝到了柿子的甜味。无法考究这是谁首创想的这种方法,但在我小时候就看到冬季家家就这么做柿子面,也叫做“搓柿粑子”。我也曾亲眼所见妈妈如此做柿子面。也许这种方法是先民传下来,体现了先民的聪明和智慧。柿子树的年代有多久,或许柿子面的做法就会有多久。只不过先民时期没有电动的机械磨面机。但先民会推石磨磨柿子面罢了。

柿子面前身叫“柿粑子”,就是“稀溜软”柿子肉和粘着物(炒熟粗粮)的混合体。“柿粑子”晒干即可被磨面机磨成粉,就成了“Chao”,学名柿子炒面粉或炒面柿子粉。只所以对这种柿子粉有感情,因为在童年、少年、青年的记忆皆有它,可以说吃这种粉长大的。当地人吃这种粉通常有三种方法。一种是烧滚的开水搅和成稀糊状,叫柿子面沫糊。在严寒的冬季喝了暖胃肠,驱寒气。另一种是在酷暑天,刚从井里提上来的井水冲和成稀糊状,喝了驱暑热,解暑气。在自来水没入户前,塬上人家几户每家都有井,用辘轳辅助从井里提水,刚提出井的水叫“新花凉水”,暑热天气饮之不但不生病,反能解暑热天气。是不是有科学道理,但当地普遍流传这种说法。如果暑热天气,刚出井的“新花凉水”冲泡柿子面饮之,既甜滋滋又解暑气,这是我记忆中青少年时期夏季最佳消暑饮品。有的人家柿子面少,平时舍不得吃,保存到暑热天气。谁中暑了,就用这种方法解暑救命。用科学原理或者解释不通,但现实生活却的确管用。我曾亲眼见过几个中暑的人用此法缓解了暑热之病。第三种就是蒸柿子面馍,熟之后颜色稍黑,但软软甜甜的,口感极好。

柿子面,和滚热的开水搅拌成稀沫糊能暖胃驱寒气;和井里新打上来的凉渗渗水搅拌成稀沫糊能降温驱暑热。它既能和滚开水合作,也能和新凉水合作,二者皆对身体健康有益,只不过适用季节有区别。

过去白面少的年代,柿子面曾经是塬上人家的主要辅食。现在精细白面多的年代,因为柿子面制作麻烦而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秋季柿子成熟的季节,柿树过高难于采摘,有的人家就让红透了柿子挂在树上让鸟儿吃或让寒风吹落,愿费功夫做柿子面的人家已经很少了。

当下能吃到柿子面已经成了一种稀罕。童年少年青年有这种食品对我的滋养,我对其有种特别的感情。不见不想,见了就想吃,吃了就上瘾。有时尽管肚子填充物已足,但喝一碗烫的“chao”沫糊入胃感觉全身通泰,肠胃舒贴。

五月天,老同学在家乡买到柿子面快递给我,一个鸡蛋一碗柿子面沫糊就是早餐。不管脚步离家乡有多远,胃依然是习惯*土高原上饮食的那个胃,心依然还在*土高坡上那个秦岭脚下。曾内心自问,我喜欢吃柿子面,到底喜欢的是什么?寻根究底,是童年的记忆,少年的味道,青年的感觉,对家乡的感情,更多是对父母亲人的思念和怀念。

(邢华,华州区高塘人,教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塬上人家整理编辑,转载需注明!部分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公众平台,内容仅供各位学习参考,如有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1、人文秦风之百鸟朝凤

2、我热爱我的这片故土

3、都说高塘塬上好

4、塬上游子!回家过年!

5、我爱家乡涧峪口

6、高塘枣园:一位大使的家国情怀

扫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